關心民瘼
東漢末國家分裂,社會離亂,曹操親眼目睹了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,造成社會生產巨大的破壞,一生的戎馬生活,也讓他體會將士在軍旅生活中的思鄉之情,及人民對生活安定的渴望,因此在曹操多數的詩歌中,吐露了對人民苦難的深深同情,形成了他詩歌創作中所獨有的人民性特點。
曹操在〈蒿里行〉詩中寫到:「鎧甲生蟣蝨,萬姓以死亡。白骨露於野,千里無雞鳴。生民百遺一,念之斷人腸。」他以憤怒的詩筆,描繪了一幅悲慘凄涼的景象:連年征戰,將士的愷甲不離身,生了蟣蝨。百姓大量死亡,白骨暴露於野外,千里之內荒無人煙,道出了人民對軍閥割據的血淚控訴。看到這幅殘破的景象,曹操發出「生民百遺一,念之斷人腸」之同情,為士卒百姓的無辜犧牲而悲痛斷腸,表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。〈謠俗詞〉中更具體寫無家無食的窮人無力幫助親友的茫然失措:「瓮中無斗儲,發篋無尺繒。友來從我貸,不知所以應。」寫出貧困百姓生活中的真實狀況。
對行軍作戰,歷盡萬苦的士卒們,曹操也充滿關懷、哀痛之情。在〈苦寒行〉、〈卻東西門行〉中描繪了戰爭的艱苦和將士們的思鄉之情。
〈苦寒行〉
北上太行山,艱哉何巍巍!羊腸阪詰屈,車輪為之摧。樹木何蕭瑟,
北風聲正悲!熊羆對我蹲,虎豹夾路啼。谿谷少人民,雪落何霏霏!
延頸長嘆息,遠行多所懷。我心何怫鬱?思欲一東歸。水深橋梁絕,
中路正徘徊。迷惑失故路,薄暮無宿棲。行行日已遠,人馬同時饑。
擔囊行取薪,斧冰持作糜。悲彼東山詩,悠悠令我哀。
〈卻東西門行〉
鴻雁出塞北,乃在無人鄉。舉翅萬餘里,行止自成行。冬節食南稻,
春日復北翔。田中有轉蓬,隨風遠飄揚。長與故根絕,萬歲不相當。
奈何此征夫,安得去四方?戎馬不解鞍,鎧甲不離傍。冉冉老將至,
何時返故鄉?神龍藏深泉,猛獸步高岡。狐死歸首丘,故鄉安可忘?